|
 |
星期五 十月 16, 2009 2:09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Rick ) 訪客
|
| 文章主題: 明治維新 與 薩摩 長州藩主的立場 -尊王攘夷 |
|
|
Dear Tony and 賈兄 :
拜讀貴文 在此流年裏 真慶幸有如此認真研究歷史之人呀!
小弟是日文系畢的5年7班生,對於明治改新(全面西化的君主立憲政體) 和同時期清廷的康梁變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等保守的小局部改革 常常覺得是西方工業革命後 東方亞洲發生的重大質變事件.值得細細研究一番呢.
甲午戰爭前, 清廷的巨艦威遠定遠號就曾遠赴日本宣揚國威(噸數東亞最大) 只可惜...腦子裏得沒有改,被日人發現清國海軍士兵在大砲上曬軍服,定下了1894甲午海戰的勝負.
從1871牡丹社爭討排灣族 到1895李鴻章在日本下關春帆樓簽約(後?)遭狙擊重槍,九州英豪的勢力是很大的.可從台灣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後,前幾代總督都是九州出身略窺一二.
那時的幕府德川慶喜,被評為喪權辱國 只想同意不平等的開港劃地,免稅通商,而且都是先損及最偏遠政治中心江戶的鹿兒島,熊本,平戶(長崎)的利益的. (和清國的對台政策一樣割小腿肉餵虎)
明治天皇採徳,英,法的內閣政體,法律司法制度與軍事,醫療,農業改革體系採100%的OEM, 然後在台灣實行ODM 試驗回收成果. 我常覺得 我們回顧近代的歷史,其實不是在貶清(中)或媚日;而是要去了解: 到底1840鴉片戰爭後,慈禧將中國(含台灣) 帶向了什麼地獄? 而當時的科舉制度養成的文武官員(公務人員)與英德法 +小日有何不同呢?? That's point.
(A.林則徐,楊廷理) 與(B.李鴻章,張之洞,沈葆楨) 與(c.台灣第一任"總統"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 有何外部國事與內面心境上的不同呢?
我在東大的圖書館網站上看過
版主回覆:
山友人才濟濟,彼此交流,正可互相增長見聞。
清廷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大抵同時進行,結果大不相同,一直是歷史學者很有興趣的研究題材,也各有不同的見解及結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