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期日 九月 06, 2009 8:43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麥寇 訪客
|
| 文章主題: 鯽魚坑應是"魚桀"魚坑 |
|
|
瑞芳地名魚桀魚坑,是為昔日基隆河上游尚未採礦,河水清澈香魚廻游,遇深潭險瀑,無法一躍而上,遂聚集於此,待水漲而再上溯以便繁衍,滿坑滿谷蔚為奇觀,今環境變遷之大,香魚已在台絕種,市面販售或河中放流者皆為自日本引進陸封性魚種,"魚桀魚坑"盛況只留地名供憑弔;而知其來由者幾希,令人欷歔........"魚桀"音同傑,閩南語意為聰明的魚,只可惜躍不過人類這關哪!
版主回覆:
這問題有人已提過。再回答一次:
《臺北道里記》所述的「鯽魚坑」就是現在的"魚桀"魚坑,
不過原文確實是寫「鯽魚坑」,並不是我誤寫。這就如同《臺北道里記》將「苧仔潭」寫成「茶仔潭」一樣,反映地名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文字雖然不同,但讀音都很接近,可以推想,官員向當地農民詢問地名時,農民會說不會寫,於是就容易造成各自不同的寫法。
版主回覆:
為了避免再有同樣疑問,我已在「鯽魚坑」後用括號加註"魚桀"魚坑。謝謝。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