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期一 八月 24, 2009 2:49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霹靂HaLaKuSo黃山
註冊時間: 2008-09-03 文章: 34
|
文章主題: 登山最怕的「四不一沒有」-沒有登山專業知 |
|
|
登山若遇到潛勢溪、堰塞湖時應特別注意,從水患的觀點絕對是登山危險地區。在預報颱風豪雨來臨前,一定應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為第一要務,不要冒然登山。台灣山高、坡陡、地質脆弱,每年發生的颱風常帶來超過500釐米的高度豪雨,因此常造成水患、崩塌及土石流等災害。再加上許多山坡地區原具彌足珍貴的調節洪水功能的森林覆蓋,近年快速為道路房子取代;尤有甚者,許多原應為河水所專用的行水區也蓋了許多房子,減低了雨水滲入土壤和河水行走的空間,這些人為錯誤更使災害頻率和程度加劇加重。
潛勢溪是因颱風夾著豪雨淹沒發生土石流(缺堤、崩堤事故)的防禦潛能,潛勢溪流的降雨量,是用來判斷是否此條野溪會發生土石流而發佈警戒。雨水匯集成河流,長時間對地表進行侵蝕、搬運、堆積三大作用。上游地區:因為侵蝕作用較強,多形成侵蝕性地形,如峽谷、瀑布。而河谷地區的物質顆粒也較大,多見巨大石礫。砂石則被搬運到中、下游地區。中游地區:往往是河流從山區進入平原的階段,在河流出山口處會因為坡度驟減、流幅變大導致流速減緩形成像沖積扇之類的地形。下游地區:因為地形平坦,河中物質易堆積,因此多形成堆積地形,如沖積平原、三角洲。然而不論那個河段,侵蝕、搬運、堆積作用都同時存在,只是強度不同,最後形成土石流。
堰塞湖是指山崩、土石流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也有人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例如:炸藥擊發、工程挖掘等。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不穩定的地質狀況所構成,當堰塞湖構體受到沖刷、侵蝕、溶解、崩塌等作用,堰塞湖便會出現「溢壩」,最終會因為堰塞湖構體處於極差地質狀況,演變「潰堤」而瞬間發生山洪爆發的洪災,對下游地區有著毀滅性破壞。
由於全球暖化破壞了地球的熱能,造成能量失衡,使海洋溫度升高、蒸發作用增強,再加上颱風的氣流導引,導致氣候條件變得極端、狂野,莫拉克颱風會變得這麼嚴重,就是最好的範例,暖化的問題已經到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台灣過去每人平均碳排放量佔全世界第一,對地球暖化「居功闕偉」,但「全球暖化」的議題從來沒有像這個時刻一般,那樣直指台灣人而來,被土石流淹沒的村莊、滅頂的人們、困在山區等待救援的居民,是何等怵目驚心?天地不仁,但人間有愛,社會更不能不義,祈望天佑台灣,平安的人應共同來關心、幫助落難的人。讓愛動起來,把愛傳出去!
版主回覆:
謝謝。
天氣不好,不去爬山,是最基本的登山安全守則。
或許會有隊員好不容易已安排好行程的假期,希望風雨無阻,照常出發,但領隊應當當機立斷,寧可天氣好轉挨罵,也勿冒天氣轉壞的風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