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期六 十二月 27, 2008 3:22 am |
 |
發表人 |
內容 |
eric李
註冊時間: 2007-09-01 文章: 10
|
文章主題: 有關三角點的故事,兼發起支持將三角點列入 |
|
|
jason兄日前約略提到有關三角點的事,
剛好我最近也在構思相關議題,
這就列出和大家分享及討論:
談起這三角點,台灣的登山客對它可是痴迷的很哪。有人見之是又摟又抱,外加親吻的;有人則是累得一屁股給它坐下去,以消除那一路上哭爹叫娘、外帶怨天怨地,就是不會想說是誰要來爬的疲憊心酸;還有人則把大腳ㄚ子給狠狠的踏上去,以示「我征服了它」。天曉得是誰征服了誰呀?別看海拔才一千公尺出頭,有本事你從海拔零公尺的海邊開始爬起看看。
三角點除了作為山頂的顯著目標外,是誰那麼無聊的把它給搬上來呢?其實台灣大部分山上的三角點,都是日據時代由日本人主導埋設的,主要是為了測量繪製地圖用。從遍佈全台的三角點密度來看,當年日本人可是下了一番苦工啊。怎麼說呢?一般我們看到三角點,只是像冰山一樣,,還有一大截是深埋在地裏的,且不說別的,單就把這頗有重量的石柱,在荒無路跡可尋的情況下給搬上來,而且是連深山、高山也是一樣。畢竟除了獵人和逃犯外,誰會沒事往山上跑啊,而且一般打獵多是在山腰或山谷中,甚少跑到山頭上,因此在那個時代,根本就沒有路跡直通山頂呢。
此外當年山上的交通條件不是好,通常都得從很低的海拔開始爬起。即以目前有省道台十四經過的合歡山為例,目前甚至有大馬路直達山頂,即以難度較高的合歡東峰來說,也只需要個把個小時就可以登頂了。但在當年,大概從霧社開始就得一切靠人力步行上山了。
講到這,不由得要提起原住民同胞血痕漱@面,當年日本人只是規畫主導,一般平地人對山上情況也不是很瞭解,因此這埋三角點的大事,從搬運這大石柱外,還要揹一堆糧食帳篷的,一入山就是十天半個月的,長達月餘的山上日子也不是沒有的。當年日本人主要徵用的人力,就是當時的原住民同胞了,講到徵用,不僅沒工資,甚至在山上這段期間的食宿還得自理呢。
如果大家知道這些三角點的由來,就是原住民當年的辛酸史時,就當思其得來不易,應該好好的愛護它、保護它了。說到這,不由想起這些年來,大家不是爭著在為一些古老建築爭取作為古蹟的認定嗎?以建設的年代來說,也都邁入百年的歲月了,更何況在它的建設背後,也含著日本人當年如何處心積慮經營台灣的證據,及原住民當年一段辛酸文化呢。雖然這樣的古蹟維護保存並不容易,但經由古蹟地位的確認及宣導,相信當能喚起大家對它們的重視,至少可延長它一段歲月呢。
我也曾看過一篇由聯勤測量隊寫的尋找三角點的故事,當時他受命去尋找位在平地小山丘的三角點,最後總算找到三角點了,原來是住在附近的農戶看到這棵三角點刻的方方正正的,長度也剛好作為他家門前水溝,就把它給扛回家去當水溝誘F。這位測量隊員看到這樣,除了瞪眼慨嘆外,還能怎樣呢,既己搬離原來地方,早已喪失方位指示的弁鄐F。
其實三角點除了作為山頂最顯明的標誌外,它還有個共同的特徵。因為要作為測量的基準點,早年只能運用三角測量的方式(就是sin、cosin等三角函數啦),因此需要幾組人馬同時登上山頂,並利用夜間燈火來測量方位,其展望一定要好。所以處在三角點的位置,展望也特別的好。尤其是一等三角點(玉山、雪山、七星山等),肯定是四面八方的展望都很不錯的,而且通常每一個一等三角點,都至少可以看到其他三到四個的一等三角點呢。二等嘛就比較差了,到三等,通常只要一兩面的展望就可以了。
東眼山這棵基石,已不知何故而被挖斷了。重埋者不曉得上頭這十字代表著東西南北,而且三角點上的等級標示及編號,應該分別指向北方及南方(因已有段時日,已經不記得那一邊是指向何方了),重埋後已失去指示方位的基本弁鄐F。類似的情況,我在綠島的牛頭山及南雅的南子吝山,都曾經碰到過。猶記得第一次碰到時,還以為是新買的指北針有問題呢。
l 有關三角點的精進篇
以下這幾篇是有關三角點的參考網站,算是比較深奧的,如果不是很有興趣,大概會看不下去,因此只列出其篇名及參考網址。
三角點淺談
http://cygnet.5u.com/0point.htm
三角點漫談 國樑
http://www.tytaaa.org.tw/knowledge/3angle.htm
台灣的水準點測量簡介( 7777 (roc))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47049&Process=Group
值得一提的是,山友國樑竟也提出和我同樣的觀點:三角點的設置雖未滿百年,但屬特殊的建設,是未來的古蹟,如再不保護,未來的子孫就只能從書面上去認識這極具特色的建設了。因此特別轉載其論述如下(以下綠字的部分):………基石的起源最早來自法國,已有數百年歷史,在法國,他們將基石列入古蹟,全面保護;其次是日本,歷史亦超過百年以上,台灣的基石歷史在百年邊緣,暫時還不符內政部的古蹟定義,然而今天不保護,他日便連保護的機會都沒了,期待在未來能有那麼一天,政府也能聽到山友的心聲,將基石列入古蹟加以保護,除了見證歷史,亦提供國人休閒遊憩的另一個選擇。
我的全文及照片刊在我的部落格中:
http://tw.myblog.yahoo.com/eric-lee55/article?mid=5331&prev=-1&next=5322
有興趣的可前往觀賞,也歡迎大家一齊就這話題來討論。
to:tony
我不會貼圖,如tony認為有需要,請直接copy轉貼吧。
版主回覆:
謝謝李兄精彩介紹。
據我所知,一些新設的衛星控制點,都有標示說明,基石是國家測量基準點,禁止任意破壞或移動,但日據時代的舊基石則沒有這種標示警語。不過百年來,舊基石被人為破壞並不多(靠近平地的基石除外),主要是基石多分散於人煙稀少的各山峰之頂,就算是熱門山峰,一般遊客也多不會留意。南港山就是很好的例子。遊客經過時,幾乎沒有人會瞧它一眼。
基石做為測量點,本來就不允許人為破壞,而對於具較特殊意義的基石,例如第一塊埋設的基石,或者第一號基石之處,則政府可以考慮列為古蹟,豎立解說牌,以保存台灣土地調查的歷史記憶。
[img]http://f23.yahoofs.com/myper/EhbANhyXAh75zDol7FJRUg--/blog/ap_F23_20081227023014413.jpg?TTggrVJBFY9ZCp59[/img]
(yahoo部落格的圖片好像無法從外部連結!?)
|
|
|
|
|
 |
星期一 十二月 29, 2008 2:37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Miller) 訪客
|
文章主題: Re: 有關三角點的故事,兼發起支持將三角點 |
|
|
維護在野外各地的基石是件好事, 只是該如何作呢? 社會大眾是否認同平地上的三角點是古蹟還是障礙? 測量人員整日與這些基本控制點為伍, 是以工具還是古蹟看待呢? 山頭的三角點反而是較為少到呵護的, 但是也偶見斷頭事故.
反觀政府如何進行具體保護措施呢? 目前見到的是以立法維護, 其餘未見其他作法. 因此需要問的是政府與民眾準備好了嗎? 想法要進行落實其實有一大段距離. 看到日本政府對於重要基石進行的維護設施與說明文字就足以讓我們好好檢討, 最新的衛星控制點的立牌實在沒有足夠的資訊讓民眾體認面前的是古蹟, 只在文末教條的要大家保護基石, 可惜!
版主回覆:
部份具有紀念或重要指標意義的三角點應可列為歷史建築(遺跡),給予維護及增設導導文字。這些基石結構簡單,又耐風耐雨,只要不去人為破壞,應可比起其它的古蹟建築都更能天長地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