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期二 八月 14, 2007 8:32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東山人 訪客
|
| 文章主題: 水返腳(汐止)-雙溪頭(石碇鄉隆盛村)古 |
|
|
但歷史學者黃阿有則考證,則認該路線是屬泉州人通道,由艋舺(萬華)-水返腳(汐止)-雙溪頭(石碇鄉隆盛村)-大坪(坪林鄉大林村大坪)-大溪(大林村鶯仔瀨)-鹿寮(待牛寮)-頭圍後山(頭城鎮頭圍山)。
就我所知提供一些資訊給眾山友參考
汐止段大致上是循康誥坑溪谷(水源路)往上,經大正十三年石砌土地公廟大門前往光明寺,(目前這一段已被雜草所堙沒,廟旁有一石柱指標寫往光明寺),越過光明寺旁勤進路產道進入石碇鄉是茶園,再經過十三份茶莊(碇南路二段7號),過碇南路往下,直往雙溪口。
這是十三份茶莊莊主告訴我的一條保甲路,而我有親自探一小段路,從十三份茶莊前往下路況還不錯,經一鐵皮屋(鹿窟巷10號),屋旁有菜園,之後便找不到路,於是返回十三份茶莊問個清楚。
莊主說要進入菜園再找路,莊主說目前這條路居民還有人在走,路線並非往十八重溪,而是直接可走往雙溪口。
Tony兄若有興趣前往一探可先到十三份茶莊詢問較清楚。
版主回覆:
謝謝東山兄。我忽略康誥坑古道(水源路),的確是不小的瑕疵。先前讀者來信提及歷史學者黃阿有所考證的路線,當時覺得這條路線並不符合「淡蘭古道中線」。理由很明顯。《噶瑪蘭廳志》記載:
「茲查有一路,地甚寬坦,毋庸多涉深溪、重經峻嶺;由頭圍砲臺外,斜過石空仔山六里至鹿寮(一名待牛寮),再十二里至大溪,又十二里至大坪,二十里至雙溪頭,雙溪頭二十里出淡屬之水返腳,再二十五里便抵艋舺矣。統計自頭圍至艋舺九十五里,自蘭城至艋舺一百二十五里。(中略)現安溪茶販入蘭往返,皆資此途。」
且不論「鹿寮」及「雙溪頭」所指何地,從「大溪」、「大坪」兩地點,即可斷定這條路線是由頭城北方的大溪通往雙溪南境的黃總大坪,而黃阿有的路線則是由汐止、石碇、坪林,而直出頭城,應屬於淡蘭古道的南線,並非《噶瑪蘭廳志》所提的這條安溪茶販入蘭的路線。且黃阿有將「雙溪頭」視為是石碇的「雙溪口」-即106公路(往平溪)與106乙公路(往石碇坪林)的交會處。如此則不符文獻中「…大坪,二十里至雙溪頭,雙溪頭二十里出淡屬之水返腳」的情形。依距離來看,雙溪鄉的盤山坑或平溪鄉火燒寮的位置較符合大坪與水返腳之間的中點。
對於淡蘭古道中線,我疏忽之處,在於認定平溪至水返腳是走保長坑溪谷路線(菁桐古道),其實康誥坑古道亦有可能,可以走「盤山坑-火燒寮-東勢格-藤寮坑-紙寮坑-光明寺-康誥坑-汐止」。尤其紙寮坑古道有一座光緒3年(1877年)的土地公廟,令人印象深刻,顯示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道路。若從光明寺附近,不走往康誥坑,而是沿著大坑溪,出南港舊庄,至錫口,則亦符合《噶瑪蘭廳志》「中有一路,不出水返腳而出錫口。」的敘述。看來這條路線仍有不少想像的空間。我再整理一下資料,會再做補充,以供有興趣研究的讀者參考。
版主回覆:
資料已補充更新: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87/tony0487.html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