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聯網論壇
 
進階搜尋
   
 
 
     

旅聯網論壇 首頁 Tony自然人文遊記留言板 很有趣味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台北時間 (GMT + 8 小時)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星期二 九月 11, 2007 11:39 am
發表人 內容
J.C.Lin



註冊時間: 2007-09-03
文章: 24
來自: 台北

文章主題: 很有趣味 引言回覆

剛才閱讀了Tony兄《[陽明山國家公園].石梯嶺小徑-淡基橫斷古道待解的謎團》乙文,很有趣味。
文中附有出版於1904年的《台灣堡圖》及光緒十九年任職臺東知州的胡傳私人日記「臺灣日記與稟啟」中的相關記載,顯示旅記的文史深度。
此文讓我聯想起,最近在discovery電視頻道數度播出的類似歷史追查研究的有趣報導----有關達文西遺失畫作「兩個小嬰兒﹝畫作名不悉,一位是耶穌、一位是施洗者約翰﹞」,製作人追查文獻及學者專家研究結論,兼談達文西與基督教諾斯底教派的關係之有趣過程。
就我記憶所及,荷蘭東印度公司似有有關台灣的文獻記錄,Tony兄日後說不定會從中發掘出有趣典故納入旅記中,以饗讀者。


版主回覆:
呵呵,林兄過獎了。這篇旅記只是彙整山友既有的努力成果而已,還談不上深度。
從旅行中找到線索,再挖掘出一些人文史事,則自有一番樂趣。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Back To Top  

星期二 九月 11, 2007 10:23 pm
發表人 內容
法賓



註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34

文章主題: 吹毛求疵 引言回覆

Tony兄:
那個「族繁不及備載」似乎不大適合用在好事情上面,就如「罄竹難書」一樣。
講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載,我記得荷蘭人佔領淡水之後慢慢深入臺北盆地,想要開闢一條不經海岸聯絡基隆與淡水的路線,當時選擇的路線線是溯基隆河然後再翻山到基隆,畢竟如果要行軍、水運更為省力。當然、清末選擇路線時或許有不同的考量。(說句老實話,我壓根不大相信有什麼淡基橫段古道,呵呵)


版主回覆:
呵呵,「族繁不及備載」只是玩笑用語,搏君一笑而已。法賓兄這麼提起,我還是趕緊刪除此句,以免對前輩們失敬。
我讀了獨行俠兄的《「淡基橫斷古道」存否之研究》,也頗認同他的說法,只是這題目太大,我走的範圍太小,不宜言過其實,遽下斷言。
縱觀李瑞宗教授古道調查,對淡基橫斷古道的認定,主要是基於兩份文獻。一是1893年胡傳日記,他從基隆走往淡水,詳述他行經這個區域;另一份文件是1918年臺灣總督府事務官藤井恭敬在「臺灣郵政史」一書中,提到光緒十八年(1892)清政府開鑿了基隆、滬尾之間的道路。
這兩份文件,第一份文獻是第一手的日記資料,可信度極高;第二份文件則是間接資料,並無清代的原始文獻可供佐證。所謂「開鑿了基隆、滬尾之間的道路」,是指開闢一條新的官道;還是類似劉銘傳修淡蘭便道的情況,只是將山區既成的道路加以整修而已。
淡基之間的這一條橫向聯絡道路,若果如李瑞宗教授報告所言,是「清末最後一條官道」或「清末最後一條軍道」,則在《台灣堡圖》上,不應如此隱晦不明,或許只是現存的村庄之間的聯絡道而已。因此,石梯嶺山腰小徑本無需附麗於「淡基橫斷古道」,它本身已是一條身份明確的百年古道。
淡基之間的這條山區橫向聯絡道路是確實存在的(胡傳親自走過),說它是「清末最後一條軍道」,李瑞宗教授所持的理由只是古道經過擎天崗的雞心崙,當地設有一座河南營,因此判斷這是「一條軍道」。這證據力太薄弱了,河南營與淡基古道可能是兩碼事。獨行俠兄對此已有充份的論證,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可以一讀。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3060
我在文中避開以上的爭論,其理由,誠如我文中提到的:「歲月無情,古道堙滅,調查及考證舊路本就不易,古道路線踏查結果是否正確,在我看來,實不應太過苛求。」經由各方的討論,可使我們更認識古道的歷史,至於有人探勘的路線較正確,有人的主張有錯誤,都是我們在探索古道過程會發生的現象。我自己寫過的古道,錯誤之處也不少。因此,即使獨行俠的論點較貼近淡基橫斷古道的事實,也並無損於我對李瑞宗教授的敬仰。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參觀發表人的個人網站
      Back To Top  

星期三 九月 12, 2007 4:20 pm
發表人 內容
法賓



註冊時間: 2006-02-14
文章: 34

文章主題: 有關胡傳的紀錄的淡蘭古道 引言回覆

Tony兄:
昨天在網路上查詢胡傳有關淡蘭古道的文字,發現該段文字繫在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西曆1894年1月21日)條下,但與前後文一點關係都沒有,我還擔心是網路資料有誤,今天找了紙本來看,結果也是一樣,看來當年胡適編輯的時候應該有些問題。
另外我又很快的把整本「臺灣日記與稟啟」翻了一遍,找不到他親自走這條路線的證據,胡傳幾次到基隆都是搭船或火車。因此、我還蠻懷疑所謂胡傳親自走過這條路線的可能,更不用說是劉銘傳開闢的所謂「清代最後一條官道」了。
但是、有關這條古道史蹟的研究或親身去步行,則又是另一個問題,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


版主回覆:
呵呵,法賓兄好像中賓果了。
我從中研院蒐尋到的「臺灣日記與稟啟」中,光緒19年12月15日的確有以下記載:
「自基隆西北取道循山而行:四里至三角嶺,六里至大武崙,七里至馬鍊莊,八里至大坪腳,四里至鹿角坪,七里至磺山頂,七里至竹子拗,十四里至水竟渡,十里至滬尾。皆由山間取徑,海上窺望不及;無險阻,直捷而平坦。」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2091827257&path=/1.72.4.51
李瑞宗教授的調查報告即是引用此文獻。經法賓兄這麼一說,我再詳讀胡傳當月的日記全文,發現日記內容幾乎都是記載生活瑣事,即使是12月15日這一天也是如此,而且很不合理,胡傳當天日記這麼寫著:
「十五日,詣各廟行香。又詣各處謝步。作書上覆臬道憲,又書復朱苕園觀察,又書復范膏民,又書致汪玉農。又得孫靜甫書;即復。道署帳房來條:林文忠公戒煙丸三十斤,每兩價錢二百文;共計錢九十六千文九四折洋銀一百零二元一角二尖,扣銀六十九兩四錢四分一厘六毫。」然後換段,突然插入此段:「自基隆西北取道循山而行:四里至三角嶺…」
以今日的眼光來看,胡傳當天日記內容實在令人不可思議,即使是健腳的山友,例如蕭郎,若想從基隆走到淡水,也不太可能在當天還有時間到各廟行香,又詣各處謝步,然後再寫幾封信給朋友,然後再處理一些公文,恐怕一大清早就要上路了。且胡傳是在台東當官,日記所載之事,似應在衙門辦公,怎麼忽然就從台東飛到基隆。可見「自基隆西北取道循山而行:四里至三角嶺…」這段文字可能是胡適在編輯時誤排所致,卻成了淡基橫斷古道存在最有力的證據。
而再看胡傳11月日記,「二十七日,前營汰遣煙勇三十四名,到埤南點驗;」胡傳人還在台東卑南。十二月初一日,胡傳在台東「詣各廟行香」;可見十二月十五日,胡傳日記記載的「詣各廟行香」,應指的是在台東各寺廟進香。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參觀發表人的個人網站
      Back To Top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1頁(共1頁)
前往:  
     
本正體中文由 SKR Studio 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