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期日 八月 15, 2010 9:28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Yiken 訪客
|
文章主題: 谷關的舊名來由有問題 |
|
|
我明白,但要先自助才能天助,要嘛就眼不見無淨,不然就自己下去做,就這麼兩條路。改個話題吧,我這次來是發現另一項疑點,所以想與版主討論看看。在《谷關東勢巡禮》這本書,對於谷關的舊名說是與平埔族取的,我想這種山區,都叫平埔族了,怎會兩竿子打不著給扯在一起談,所以對這說法感到懷疑,但這本書後面給的文獻,我只有《台中縣口述歷史專輯第二輯》沒找到,其餘與地名有關的書就沒看到有寫出來。
版主回覆:
地名的由來源遠流長,如何形成,當初也未必有文字記錄。久而失傳,難免眾說紛云,有時傳說常常是錯的。地名起源之說,必須經得起文獻的佐證,若有反證存在,則就無法成立了。
例如,我寫蘇澳旅記時,參考蘇澳鎮公所的網站,提及嘉慶25年(1820),泉州人蘇士尾率眾進入蘇澳西隅開墾,後人紀念蘇氏開闢新土的功勞,於是將其姓氏「蘇」與港灣的「澳」結合,而稱此地為「蘇澳」。
但後來查台灣歷史文獻,其實更早以前,蘇澳這個地名就已出現,因此蘇澳地名起於何始,就還有待商榷了。
谷關,聽起來較像是漢人的命名,在此山谷險要處,設置隘勇關卡。
|
|
|
|
|
 |
星期二 八月 17, 2010 11:11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Yiken 訪客
|
文章主題: Re: 谷關的舊名來由有問題 |
|
|
不不不,谷關的舊名是記載「咪唭」,這個舊名居然是平埔族人取的,我就覺得有兩個疑點,第一:在平地活躍的平埔族,怎會出現在海拔750公尺高的谷關山區,假如換成是泰雅族這類高山族所命名,我倒不會去懷疑;第二:咪唭叫作明治?《谷關東勢巡禮》對這疑點沒有釐清。根據我過去經驗,通常打電話過去詢問,業者通常不會找主編、總編輯或作者來為此解釋,我搞不懂為什麼,希望我洽電過去黎明文化,不會重蹈覆轍。
版主回覆:
原來谷關舊名叫做「咪唭」。地名起源,往往難以考證。
編者可用「耆老相傳是平埔族人命名,但已不可考。」 |
|
|
|
|
 |
星期二 八月 17, 2010 11:17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Yiken 訪客
|
文章主題: Re: 谷關的舊名來由有問題 |
|
|
版主說的部分,這我倒有想過,而且原住民族群並沒有使用文字,所以有些文獻上記載就會以據某某人或某某傳說來闡述。其實,若不是內容記載上出現不合理或矛盾的情況,一般讀者多不會多加去懷疑或求證。
版主回覆:
Yiken兄的懷疑是合理的。畢竟東勢昔日是泰雅族的居地。而地名起源與歷史不符,便是疑點。從中深入探索,也許能發現錯誤,也許能從中挖掘出另一段歷史。也許找不到答案,但對當地的歷史也會多了一番新體認。
|
|
|
|
|
 |
星期三 八月 18, 2010 7:53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mori) 訪客
|
文章主題: Re: 谷關的舊名來由有問題 |
|
|
清朝政策用平埔族來防守泰雅族並設立隘寮,達到以番制番的目的,一方面也能阻隔和漢人的接觸,所以平補族和泰雅族接觸的很頻繁,甚至可以說方的內部情況非常的熟悉,所以谷關雖屬於泰雅族南勢群的範圍,平埔族稱呼不足為奇.
版主回覆:
謝謝mori兄。
乾隆52年(1787),福康安來台平定林爽文事件後,奏請實施屯番制度,召募平埔族人為隘丁,沿山守禦。谷關名字雖似漢人習稱的地名,但或許與最初是平埔族人在此守隘有關,所以才有此一說吧!? |
|
|
|
|
 |
星期三 八月 18, 2010 8:03 pm |
 |
發表人 |
內容 |
(mori) 訪客
|
文章主題: Re: 谷關的舊名來由有問題 |
|
|
根據史料台灣有些山區原是平補族居住的地區,後因泰雅族的侵入而被迫遷移的事實,所以推測谷關曾經有平補族居住過並不是不可能。
版主回覆:
謝謝mori兄補充,此可提供Yiken兄參考,繼續深入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