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期一 九月 28, 2009 1:11 am |
 |
發表人 |
內容 |
Nicholas
註冊時間: 2009-01-11 文章: 135
|
文章主題: 冷飯熱炒香噴噴──談內柑宅古道 |
|
|
今日重溫Tony兄早期旅記,看到內柑宅古道這篇內您有這麼一段敘述。
『我因而判斷,我們所走的回程路線,由部落遺址至西內柑宅橋旁的土地公廟,才是真正的古道路線。先民由此沿八連溪畔上行,「伏流瀑布」可取水;往上走,抵「部落遺址」,再上行,可抵「內柑宅聚落遺址」,再上行,可抵青礐遺址及紅葉谷瀑布。這條路線可使古道全線都位於八連溪右岸,則先民自無需冒險越溪,可避免發生越溪意外的落水事件。』
我憶及我曾走過一次部落遺址後方那條山道上到山嶺,即藍天圖集標示出口為C的那條山徑。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6739
那條山徑入口在鐵橋上方約10公尺左右,穿越部落遺址循山腹上到山嶺,整條山徑無大石錯落,山徑仍清晰,感覺仍然有人在整理,路況不亞於圓柳古道。那次到山嶺因遇濃霧,僅至箭竹林區即回頭,回程走部落遺址出漁池。
今日重溫Tony兄旅記,憶及當時走部落遺址內那條山徑的實際情況,我覺得『可抵紅葉谷瀑布』可能不對。真正的內柑宅古道應該是從漁池→部落遺址→部落遺址後方山腹上到山嶺,這條路線才對。
理由:1.鐵橋上方的山徑入口為硬切而上,如無參照藍天圖集,根本難以發現入口,這怎能是古道真正入口;反而那次回程一路從山嶺而下至漁池,山徑清晰可辨。2.山道清晰、無大石錯落,這分明是有人整理過之山徑;相較至紅葉谷瀑布那條山道沿途大石錯落,很不像是古道。3.最明顯的是,這條山徑從漁池上來一直傍著部落遺址邊緣而行,直至鐵橋上方,才從部落遺址中間穿越,這相當符合古道要件,即“人日常所走的路”。
以上為我當時觀察心得,請Tony兄參考一下。
版主回覆:
原來部落遺址那邊另有山徑可上山。
Nicholas兄此言有理。後人整理古道時,目的不同於古人,總會做先修正,例如,通往瀑布或基石,或完成O形路線,以符合登山休閒的目的。而古人走的古道,當也是如此,會隨著需求改變,而不斷路線改變。
p.s.這篇留言我會移至第158篇旅記,以供讀者參考。
對了,順便廣告一下,在冬烘兄(Daniel)協助下,現在每篇旅記的下方都有留言板,如針對某篇旅記有所回應,可直接在該篇旅記的留言板留言,留言內容會同時出現於這個留言板及該篇旅記內。以Nicholas兄這篇留言為例,具有參考價值,當讀者瀏覽第158篇旅記時,即可得知這一訊息,或可順道一探部落遺址往上走的那條古道。
|
|
|
|
|
|
|